光的課程討論區 首頁 光的課程討論區
光的課程資訊中心副版討論區
 
 常見問題常見問題   搜尋搜尋   會員列表會員列表   會員群組會員群組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個人資料個人資料   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登入檢查您的私人訊息   登入登入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
前往頁面 1, 2  下一頁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光的課程討論區 首頁 -> 光的課程習修園地
上一篇主題 :: 下一篇主題  
發表人 內容
liuwi



註冊時間: 2008-07-20
文章: 500
來自(可填): Taipei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三 九月 19, 2012 11:34 am    文章主題: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 引言回覆


承自主題:【敏感度】

>心經: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其中的“心無罣礙”或許也是告訴我們 去除分別心 就可以得到自由

分享: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

信心銘 大意

作者:釋達觀

佛法是不二之法,泯除一切分別與對待;既不落兩邊,亦不離兩邊,空有同體,性相一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讓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帶領行者進入不二法門。

第一章 莫起分別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究竟的真理,不難領悟,只要放下分別、憎愛的執著,就可清楚明白;迷悟之間總是一線之隔,天壤之別。想要明心見性,於一切境界,莫起順逆之分別;若有此想,內心便會矛盾相爭,日久之後,則成心病。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知正見,徒勞無功。

第二章 勿落兩邊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圓滿的自性如同虛空,於眾生無欠少,於佛無多餘;只因凡夫無知,對境生迷貪憎取捨,所以迷失真如本性而不知。

莫去追逐假有的一切,也勿沈守空寂而不動,保持一種平常的心,讓一切心念自然生滅。當心妄動時,越想將它止靜,妄念反而更動;如果一直想止動求靜,執著在兩邊打轉,還不如保持平常心。

若不懂得平常心,而在動靜、空有兩處下功夫,那是沒有用的;越想消除妄念,越是無法降伏;越想進入空性,反而背離真空。何不「應無所住」,不住動靜、空有,「而生其」平常之「心」呢?

第三章 息妄顯真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
須臾返照,勝卻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多言的人其心不淨,故與真如不能相應;若能屏息諸緣,一心清淨,則無所障礙,智慧通達。回歸本心,得悟修行的旨趣;隨境而轉,則失心宗。一念返照,勝於前空,前空轉有,兩者皆妄;若要契入真空,只須止息妄見。

第四章 不住真妄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不住一切相對的知見,如憎愛、順逆、動靜、空有、真妄等,慎勿再去追尋,因有分別對立的二見,才有種種的是非、對錯、好壞、善惡的概念生起,來擾亂清淨的本心。

分別是由一心而起,此心亦不可執守,心若不生起種種的妄念,哪來的過失呢?既無過失也無妄念,就不再生起妄想,也不再執著此心了!

第五章 心境如幻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一空兩同,齊含萬象。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心隨境而滅,境逐心而沈;境是由心而現,心是由境而起。欲知心境兩段,彼此互為因緣,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原此一事,虛妄不實。

一空兩妄,包含一切的萬象,皆是假相,故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是不實,則不見精粗好壞之別,哪會偏執一邊呢?

第六章 隨緣修行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沉昏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趣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大道無形無相,其體寬廣無有邊際,若要悟此實無難易,是妄心自起分別。偏見之人於理不明,疑惑不斷,越急悟道反倒越遲,執急則失正度,必然走入邪路。

放下此念,順應自然,道體本無來去,經上有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任運本性合於大道,便能逍遙自在,絕斷煩惱罣礙。

心想繫念,乖離失真;若不如此,昏沈不好。不必勞神交戰,何用親疏之法,若欲趣入一乘,切勿憎惡六塵境界,只要隨緣修行,自然還同正覺。

第七章 離幻即覺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華,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眼若不睡,諸夢自除。


智者了知,無有一法可為;愚人不悉,自受其法所縛。法無不同,是妄心自起貪愛執著。想要將心用於止妄心,豈不是大錯特錯,只因迷時有寂有亂,悟時無好無惡,一切相對的概念,皆由妄心生起分別。

諸法因緣生滅,如夢裡幻境、空中生花一般,故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既是虛妄,何必勞神把捉?此時無得無失,無是無非,徹底放下,不就當下覺醒,諸夢自除嗎?故經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第八章 真如現前

心若不異,萬法如一。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復歸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所有。
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心若不起二心,不就萬法如一,契入真如本體,渾然忘了塵緣。萬法平等觀照,一切復歸自然,泯除所有分別、對待的知見,真如就能清楚的現前,此境界是不可比喻的。

止息妄動的心已無,妄動止息的心亦亡,動靜二心既不成立,那一心何來所有?究竟窮極之處,自性空體不存一絲絲軌則。

第九章 斷疑生信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虛明自照,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當心契合平等,所有分別、造作全部止息,疑惑殆盡,正信堅固從此不移,過去錯誤的知見一概不留,統統放下;此時心似明鏡,虛明自照,不再勞心費力,而入不可思量處,此境界識情難以測知。在真如的境界裡,一切平等無二無別,沒有別人的對待,也沒有自己的存在。

第十章 不二法門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若要速與真如相應,唯有打破一切分別對立,親證萬法皆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十方諸佛菩薩,皆入此不二之法。此刻已無時空的觀念,大小的對待,有無的分別,若不是這樣,就可不必執守。

一心即含萬法,萬法歸於一心,但能如是依法修行,何必憂慮道業不成。相信自心,與佛心不二,與一切不二,一心一意,不再有所懷疑,信心堅定直到究竟圓滿的果地。然此實相不可思議,非言語可論議,非意識可思量,已超越所有的概念……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iuwi



註冊時間: 2008-07-20
文章: 500
來自(可填): Taipei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二 九月 25, 2012 1:24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分享 奧修書:《信心銘~禪宗之祖僧璨的真言》的原序與經文的解讀

信心銘 原序 (by 女門徒:瑜伽普拉提瑪)

在聽奧修演講之前,我所瞭解的禪只是一些無法理解的謎語、一些不可能的情況、和一些可笑的故事的集合。我認為它在某一個地方一定具有某種隱藏的意義,但似乎沒有人能夠解開那個謎。但是之後由於構成我生命歷史一連串幸運的「意外」,我終於有機會看到奧修,而且聽他講道。

奧修並不是在談論「關於」禪,他本身就是一位禪師,他也是一位他所談論的所有各種宗教的師父,他是那些宗教本質的師父。任何他所說的都是來自他自己對那個現象的直接經驗,他以一種非常清晰、非常簡單的語言來表達,因此那個謎立刻就被揭開了,但裡面的神秘並沒有被摧毀。

在這些演講裡,奧修將三祖僧璨的經文加以擴大解釋,使它發光---以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為基礎加以解釋,使它發光,好讓那些經文對我們來講變得有意義。奧修是一位寧靜的師父,也是一位講道的師父,他充當為僧璨禪師沒有頭腦的空和我們裡面那喋喋不休的猴子之間的橋樑。

僧璨的這些經文在中國被稱為「信心銘」,這是僧璨唯一說出來的話,因此非常強而有力,奧修說:

「這些文字是如原子般的,它們充滿能量。每當一個已經達成的人說了些什麼,那些話語就變成一顆種子,有好幾百萬年的時間,那些話語都將會保持是一顆種子,它將會去尋找一顆心。」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準備好變成那個土壤,那麼僧璨的這些話語,這些非常強而有力的話語就仍然是活的。它們是種子,如果你允許它們,它們將會進入你的心,透過它們,你將會變得完全不同。」

但是我們的心對那些神、成道、愛、神性等無限屬性的話語已經關閉起來了,所有那些話語都已經變得沒有意義而且很荒謬。而奧修不但在他自己本身以及他的存在裡表現出僧璨那些話語的意義,他還幫助我們準備好,由我們自己來接受這些經驗。

奧修用他的演講引導我們穿過老練頭腦的迷宮而來到一個點,從那個點,如果我們的眼睛很清楚,我們就能夠看到真相。他把我們從理性引導到非理性的邊緣,引導到一個點,從那裡,如果我們的耳朵能夠合調的話,我們就能夠聽到一隻手拍手的聲音。奧修用他所設計出來的靜心技巧為我們創造出一些情況,在那些情況下,我們會有能量和機會可以拋棄一切遮蔽我們眼睛以及塞住我們耳朵的東西---我們的過去、我們的壓抑、和我們的頭腦。

奧修談論了所有曾經走過這個地球的成道師父,他並不是想要以任何方式來使我們相信某些教條,或是說服我們相信某些觀念,而是要顯示給我們一些不同的道路去達到多方面而且矛盾的真實存在。他不關心理論、哲學、和主義,因為他說這些是介於我們和真實存在之間的東西。他一直都在強調說要達到真相、神、成道、或涅盤的話,我們必須找出我們自己的道路。

在談論僧璨、耶穌、或佛陀的時候,奧修將他的焦點集中在我們個別追求者的身上,以及我們走向我們自己最終達成的成長這一件事上。

他說:「你就是道路,你就是目標,你和目標之間沒有距離。你是追求者,你也是那個被追求的,追求者和那個被追求的之間沒有距離;你是崇拜者,你也是那個被崇拜的;你是門徒,你也是師父;你是手段,你也是目的。這就是『偉大的道』」。

信心銘 經文解讀~奧修說

摘自:《信心銘~禪宗之祖僧璨的真言》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對那些沒有偏好的人來講,偉大的道並不困難。當愛和恨兩者都消失,每一樣東西都會變得很清楚、很赤裸。但是如果你對它做出非常小的區別,那麼天和地就被分隔得無限遠。如果你想要看到真理,那麼就不要持有贊成或反對的意見。內在喜歡和不喜歡的衝突是頭腦的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當事情深層的意義不被瞭解,你就無法達到頭腦的平靜。道就像廣大的天空,它是完美的,在那裡不欠缺任何東西,也沒有什麼東西是多餘的。事實上,是因為我們選擇接受或拒絕,所以我們才看不到事情的本性。既不要生活在外在事物的糾纏裡,也不要生活在內在空的感覺裡。

保持一種安詳而不奮鬥的心情,那麼所有錯誤的觀點就會自動消失。當你試圖要以停止活動來達到被動,你的那個努力就充滿了你的活動。只要你還停留在兩極的某一極裡,你就永遠無法知道統一的整體。那些不生活在單一的 「道」裡的人,他們在活動和被動兩方面,以及在主張和拒絕兩方面都會失敗。

遣有沒有,從空背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拒絕事情的真實存在就是錯過它們的真實存在;斷言事情的空就是再度錯過它們的真實存在。你越是去談論和思考它,你就越遠離真理而誤入歧途。如果你能夠停止談論、停止思考,那麼就沒有什麼東西是你不能夠知道的。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見不住,慎勿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回到根部就是找到那個意義,而去追求那個表面的現象就是錯過了根源。

在內在醒悟的那個片刻,你就超越了外表的現象和空。看起來在空的世界裡所發生的改變,我們之所以稱之為真實的,那只是因為我們的無知。不需要去找尋真理,只要停止去持有意見。不要停留在二分性的狀態,要小心避免這種追求。如果有一點點這個和那個、正確和錯誤,心神就會喪失在混亂之中。

雖然所有的二分性都是來自那個「一」,但是你也不能夠執著於那個「一」。當頭腦不受擾亂地存在於道裡面,那麼世界上就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冒犯它。當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再冒犯它,它就停止以舊有的方式存在。當沒有去分別的思想升起,舊有的頭腦就停止存在。(待續)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iuwi



註冊時間: 2008-07-20
文章: 500
來自(可填): Taipei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九月 28, 2012 12:37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信心銘 經文解讀~奧修說 (PART 2)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一空兩同,齊含萬像。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當思想的客體消失,思想的主體也就消失了,當思想的主體消失,思想的客體也就消失了。東西之所以成為客體是因為有主體;頭腦之所以成為頭腦是因為有東西存在。

要去瞭解這兩者的相對性和基本的真實存在:「空」的統一。在這個空裡,兩者是不可分的,而每一個在它本身裡面都包含了整個世界。如果你不去分別什麼是粗糙,什麼是精細,你就不會被引誘到偏見。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心入邪路。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沉昏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趣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生活在至高無上的道裡既不是容易的,也不是困難的。但是那些視界狹窄的人會覺得害怕而不敢決定,他們越是勿忙求快,他們的進展就越緩慢。執著是不受限定的,即使執著於成道的觀念也是誤入歧途。讓事情自然進行,就不會有來,也不會有去。

順從你自己的本性,凡事合道,那麼你就能夠很逍遙而沒有煩惱。當思想處於枷鎖之中,真理就隱藏起來了,這樣的話,每一件事都會變得昏昏沉沉而不清楚。一直以繁瑣的方式來判斷會帶來煩惱和厭倦,從分別和區分能夠得到什麼好處呢?

如果你想要進入「一的道」,你甚至不要去討厭感官和概念的世界。事實上,當你完全接受它們,你就成道了。智者努力達到沒有目標,而愚者卻綁住他自己。達摩(道)、真理、法則只有一個,沒有很多個,分別之所以升起是因為無知的人有執著的需要。想用分別的頭腦來尋求宇宙的頭腦是最大的錯誤。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妄自斟酌。夢幻空華,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眼若不眠,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寧靜和混亂都是來自幻象,對成道來講,沒有所謂喜歡和不喜歡。所有的二分性都是來自無知的推論,它們就好像夢,或空中的花果,只有愚蠢的人才會想去抓住它們。得失和對錯,這些思想到了最後都必須一次被廢除。

如果眼睛從來不睡覺,所有的夢都將會自然停止。如果頭腦不去分別,那麼萬事萬物就它們的樣子存在,都屬於同一個本質。瞭解這「一個本質」的奧秘,就是脫離所有的糾纏。當一切事物都以同等的方式來看,那個無時間性的──我本質就達到了。在這個沒有原因的、沒有關係的狀態下,不可能有比較。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啟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盧明自然,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


把動看成靜,把靜看成動,那麼動和靜兩者就都消失了。當這種二分性停止存在,「一」本身也就無法存在,對這個最終的究竟,沒有什麼法則或描述可以適用。

對這個跟道一致的統一頭腦來講,所有自我中心的努力都會停止。懷疑和猶豫都會消失,然後真實信心的生活就成為可能。那麼我們就能夠免於枷鎖,那麼就沒有什麼東西執著於我們,而我們也不執著於任何東西。一切都變成空的、一切都變得很清楚、一切都變成自明的,不需要頭腦的努力。在這種狀態下,思想、感覺、和想像都沒有用。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在這個「如此」的世界,既沒有自己,也沒有不是自己。

要直接跟這個真實的存在保持和諧,只要在懷疑升起的時候說 「不是二」。在這個「不是二」當中,沒有什麼東西是分開的,也沒有什麼東西不被包含。不論在何時何地,成道都是意味著進入這個真理,在這個真理當中,沒有時間和空間的伸展或縮減,一念之間就是一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妄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在這裡是空,在那裡也是空,但那無限的宇宙一直都在你的眼前。無限大,同時無限小;沒有差別,因為所有的限定都消失了──疆界也看不到;存在和不存在的情形也是一樣。不要浪費時間在與這個無關的懷疑和爭論之中。

一和一切一起存在,一起活動,互相混合在一起,沒有分別。生活在這種達成裡就可以免於對不完美的煩惱。生活在這種信心裡就是到達非二分之路,因為非二分就是只有一種信任的頭腦。

言語!道是超越言語的,因為在它裡面沒有昨天、沒有明天、也沒有今天。(完)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iuwi



註冊時間: 2008-07-20
文章: 500
來自(可填): Taipei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十月 05, 2012 12:59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分享《莊子》齊物論中的一段文字(粗體字)與大意(藍色字):

* * * * * * * * * * * * * * *

輯自:網路版《莊子全文及注釋》

“齊物論”包含齊物與齊論兩個意思。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

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但世間萬物既是齊一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齊物”和“齊論”合在一起便是本篇“齊物論”的主旨。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於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

說話辯論並不像風的吹動。善辯的人辯論紛紜,他們所說的話也不曾有過定論。果真說了些什麼嗎?還是不曾說過些什麼呢?他們都認為自己的言談不同於雛鳥的鳴叫,真有區別,還是沒有什麼區別呢?

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

大道是怎麼隱匿起來而有了真和假呢?言論是怎麼隱匿起來而有了是與非呢?大道怎麼會出現而又不復存在?言論又怎麼存在而又不宜認可?

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

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隱蔽,言論被浮華的詞藻所掩蓋。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辯,肯定對方所否定的東西而否定對方所肯定的東西。想要肯定對方所否定的東西而非難對方所肯定的東西,那麼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觀察而求得明鑒。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

各種事物無不存在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各種事物也無不存在它自身對立的這一面。從事物相對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見這一面,從事物相對立的這一面看就能有所認識和瞭解。所以說: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這一面,事物的這一面亦起因於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並存、相互依賴的。

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雖然這樣,剛剛產生隨之便是死亡,剛剛死亡隨之便會新生;剛剛肯定隨之就是否定,剛剛否定隨之又予以肯定;依託正確的一面同時也就遵循了謬誤的一面,依託謬誤的一面同時也就遵循了正確的一面。

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因此聖人不走劃分正誤是非的道路而是觀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順著事物自身的情態。事物的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樣存在是與非,事物的這一面也同樣存在正與誤。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事物果真存在彼此兩個方面嗎?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兩個方面的區分嗎?彼此兩個方面都沒有其對立的一面,這就是大道的樞紐。抓住了大道的樞紐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從而順應事物無窮無盡的變化。

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是”是無窮的,“非”也是無窮的。所以說不如用事物的本然來加以觀察和認識。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iuwi



註冊時間: 2008-07-20
文章: 500
來自(可填): Taipei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十月 12, 2012 1:07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

各種事物無不存在它自身對立的那一面,各種事物也無不存在它自身對立的這一面。從事物相對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見這一面,從事物相對立的這一面看就能有所認識和瞭解。所以說: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這一面,事物的這一面亦起因於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並存、相互依賴的。

分享這一篇:善惡真知之樹

善惡真知之樹

摘自:《入門-古埃及女祭司的靈魂旅程》NO.26

當我進步到比較能保持沈默的藝術時,又再度來到普塔霍特普之前。他問我說:「在你學習保持沈默的過程中,你只學到沈默的藝術嗎?」

「不,父親,當我掙扎地保持沈默時,我同時得與講話的欲望奮鬥。一旦我能掌握沈默,我也能掌握講話。這是因為要保持沈默就不能說話,要說話就不能保持沈默。我發現沈默與講話是一體兩面的東西。」

「沒錯,」普塔霍特普一邊說著,一邊站起來引導我到一面由白色的石頭所砌成的牆壁,「你在這白色的表層上看到什麼呢?」

「什麼都沒有」我說。
「我能在上面畫些什麼呢?」
「任何您想要畫的。」

「因此,」普塔霍特普說:「在這什麼都沒有之中,包含了一切事物。在這種情況下,兩者形成一個完美的合一。在這合一中,只有那些從合一中分裂出來的事物才能被認知。」

「現在,我用綠色的筆在這上面畫一片葉子。這片葉子在我把它畫在石頭上之前,就已經存在著,只是你無法看到它,因為葉子的陰陽兩性仍然在合一的靜止狀態中。它們是完全一樣的,只是葉子的形態還沒有從這萬有的空無中分裂出來。當葉子呈現在牆壁上時,它就從萬有的空無之中分裂出來,因此你可以看到它。」

「一個要記住的重點是:葉子顯現綠色,表示它留在萬有中的是與它相對應的顏色,對它來說是紅色,它是隱含的陰性化身。」

「你之所以能看到周圍的一切事物,是因為它已從與它相對應的另一半中分裂出來,那一半隱含在看不見的,無形的狀態中。」

「有形世界之所以看得見是因為它從合一中分裂出來,然而那含融一切的虛無與萬有,仍然保持在它的一體兩面之中。也就是說,它已經與我們稱之為上帝的絕對合一中分裂出來。我們所能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為它的陰陽兩性已分裂之故。」

「一個東西只有當它分成兩半,一個成為顯像的,反映著它隱藏的另一半時,你才能感知它。現在跟我來。」

普塔霍特普把我帶到另一個房間,那裏有一張大桌子,上面放著一尊小雕像,背後仍然是白色的牆壁。他把兩盞燈放在雕像的背後,一盞在左邊,一盞在右邊,這樣牆壁上呈現出兩個雕像的影子。普塔霍特普拿起一張透明的紅色片子,放在右邊那盞燈的前方,我很吃驚地看到右邊牆壁上所顯現的影子是紅色的,而左邊是綠色的。

「我的靈魂之父,怎麼會這樣呢?」我很訝異地問道。

「思考一下,你就會知道答案。」普塔霍特普說。我沈默地集中精神思考著。然後我說:「當紅色的光照在牆壁上時,雕像保持紅色,因此呈現在這邊的牆壁上的影子是紅色的。然而,因為雕像擋住了另一盞燈所照出來的光,使得與它對應的綠色則顯示在牆壁上的另一邊。」

「沒錯」普塔霍特普說:「你看到兩種顏色不能單獨存在。同樣地,如果不是想講話,就沒有保持沈默這回事。在這世界上,無論你做什麼樣的事,相對應的另一面就存在無形界裏。當你說話時,說話的另一面--沈默—就保持在無形界裏。當你保持沈默時,說話的那一面就保持在無形界裏。」

「當一座山形成時,與它相應的另一半,必然也會形成一個山谷。沒有山谷就不可能有山,沒有山就不可能有山谷。沒有任何顯像的事物可以呈現出來,除非與它對應的另一半同時也存在於隱藏的無形界中。」

「當陽性的一面呈現在有形世界時,陰性的那一面便隱藏在無形界裏。反過來也是一樣,當陰性的一面呈現時,陽性的那一面便存在於無形界中。兩者在永恆中永遠是相連的。」

「因此,你所看到的分裂,事實上只是一種現象而已,因為當它分裂時,雖然其中的一半從合一中落下來,但永遠不會真正地與它的另一半分開。」

「因此,神聖不可分的合一永遠無所不在;即使看似分裂,它仍持續地在每一處活動著,因為陰與陽之間存在著永恆不滅的勢能,那就是吸引力。無論在有形世界所呈現的是什麼,它陰性與陽性的本質,最終都得回到原本的,神聖的合一狀態。這種狀態我們稱之為上帝。」(待續)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iuwi



註冊時間: 2008-07-20
文章: 500
來自(可填): Taipei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一 十月 15, 2012 12:28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善惡真知之樹(PART 2)

「在我們的世界裏,一切受造物,就像一顆樹。陽性的部份有好的果子,陰性的部分有壞的果子。但是兩種果子都屬於同一顆樹,都來自同一個體。同樣地,善與惡都是從同一個體中分裂出來的,因此萬物的本質中,沒有善,沒有惡,只有神性。由於只有經由分裂,才能達到識別與真知,因此,有形世界必須兼具善與惡的兩面。如果不是這樣,就無法被辨識,也無法存在。」

「整個受造的世界,就是一顆善惡真知之樹。但是,造物主本身沒有分裂,沒有落下來的一半,永遠在完整的合一狀態中。受造之物,永遠是一個整體中落下來的另一半,與其相對應的另一半,停留在無形界中。這就是為什麼你永遠無法在受造的世界中找到上帝、造物主,因為上帝沒有相對應的另一半可以辨識。你只能成為造物主本身。」

「聽著,我的孩子,整個宇宙中只有一個永恆的存在,一個上帝,存在於所有生命中。祂充滿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具有生命,因為上帝以祂永恆的生命勢能,使萬物充滿生命活力。因此上帝就像是一顆生命樹,賦予受造的有形世界生命。」

「也就是說,祂將自己的生命注入到這顆善惡真知之樹的根莖中,因此祂也活在這顆樹之中。活在所有受造物中的最深沉處。」

「物質顯像的世界有如一顆死亡之樹。因此,小女兒,你的身體同時也是死亡之樹上的一粒果子,自身沒有生命能量。但是生命之樹活在你的存在中,因為你同時也是上帝那顆生命之樹的一部份。」

「因為你投生到你的身體中,成為有形的存在。你的意識從上帝那兒,從你的真實自我中分裂出來。你從初始神聖的天堂中跌落下來,成為有形體的受造之物。」

「因此,你在地球層面上的一切,只是整個的一半,由善與惡所組成。由於你的意識同時進入你的身體中,你的意識便與你的身體認同。」

「你吃下什麼樣的果子,你就成為什麼。也就說,你汲取什麼樣的思想意識,你就成為什麼樣的存在體。因為你是由你所吸收的事物組合而成的。你的意識象徵性地吃下善惡真知之樹的果子,表示你受到死亡的思想意識所牽制。」

「但是,現在聽著我要講的好消息:你的身體是分裂所產生的結果,它只是由你的真實自我顯現出來的一半。另一半依然在未顯像的世界裏,是你未能覺知的那一部分。只要你能融合這分裂的兩半,你便能回到神聖的合一之中。」

「你無法在身體的層面上體驗這種合一。因為你無法使你那隱藏的另一半顯現出來,也無法使你的身體隱藏起來,要它們在這種狀態結合,只有經由死亡,否則你無法使它合一。」

「然而。你可以在心靈的層面上,體驗與你相應的一半的神聖結合。你可以擴展你的意識,直到你全面喚醒你的潛在意識,直到你的意識能體驗那看不見的,無形的另一半的自我,從而在你的意識中達到神聖的結合。這樣,即使你的身體仍然處在有形的受造世界中,你仍可以運用你的心靈意識,與你的真實自我,即你從中跌落下來的那個自我融合。這樣,你便可以在地球上體驗上帝的本質──成為上帝。」

「這個為融合而奮鬥的動力,存在於所有受造物之內。所有的受造物都在探索著自己的另一半,以便與之再度融合。陽性的形體尋找陰性的形體,反過來也是一樣,陰性的形體尋找陽性的形體。這種陰陽互相尋找的動力,就是形成物質的基本勢能。」

「事實上,如果沒有這種勢能,就不可能有任何物質;因為趨使合一的本能,便是促使陰陽相吸的引力,整個世界就是建立在這種想要與神聖源頭合一的欲望上。這種驅策力本身即是形成顯像世界的力量,大自然運用它,將它注入在身體中,成為性本能的要素。」

「所有的受造物,因受到本能的驅使,不斷地向外探索與它相對應的另一半,但是,它永遠無法在任何受造的世界中,找到這種合一,因為它的另一半不在他自身之外,相反地,它在未顯像的世界中,不曾與自己分開過。」

「以你為例,我的小女兒,你現在所能意識的你,同時也包含了相對應的另一半的你,即使你未能意識到它,它仍然屬於你。但是,你無法從外在去尋找你另外的那一半,譬如你無法在一個男人的身體或血液中找到你的另一半。你只能在你的真實自我中與它融合。當你的意識融合了你自我中的兩半,你便找到回到永恆自我的路,你便與上帝再次合一。」

「經由這種意識的融合,在物質顯像中的那個你的一切渴望便會停止。因為那個你找到了與自己相對應的另一半,因此,你身體中對性的欲望也會就此停止。你便能在物質世界中體驗神聖狀態的完整,不朽與圓滿。」

「當你向真實的內在自我覺醒的同時,你也存在於所有的受造物之中。你將達到與整個宇宙,與上帝融合的境界。這表示你將再次吃下生命之樹的果。那時你便能從果,回到因的世界,從短暫進入永恆,從受造回到創造。從死亡進入生命。也就是說,你將在永恆的存在中復甦。這就是入門。」

普塔霍特普停止說話。但我從他那深邃的眼睛中,看到那永恆的合一,無盡的喜悅、寧靜與和平從他的眼睛煥發出來進入我的靈魂。從他的眼光,我看到真理的顯現。接受他的祝福後,我便離開。(完)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iuwi



註冊時間: 2008-07-20
文章: 500
來自(可填): Taipei

發表發表於: 星期四 十月 18, 2012 2:52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
>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

或許 這就是 平等心 的意境吧
當我們能夠進入到這種意識狀態時 就不會再有分別心
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 或許也是有著同樣的內涵吧

在藏傳佛教裡 有“自他相換”的教導
或許就是 慈悲心(粉紅色之光-聖愛之光)最高的展現
要能做到“自他相換”要先能做到“等觀自他”(自他平等)

分享這一篇:修習自他平等

修習自他平等

講述者:釋法音(輯自網路)

自他是指自己與所有眾生(含怨敵、親友、不相干眾生)都是平等的,理由:

(01) 不論是誰,都曾經當過我的母親,故自他平等一致。
(02) 即使眾生不曾當過我母親,而為我的怨敵或不相干的人之時,也對我有恩,如輪迴時靠眾生維生,修行時依眾生成就,成佛時依眾生宣說正法,一切時處都依眾生的恩澤而安立,故自他平等一致。

(03) 自他隨一眾生都同具無明所使的無常性、苦性、無我性,故自他平等一致。
(04) 所有眾生天性上都求樂避苦,故自他平等一致。

(05) 雖然眾生都想離苦得樂,但在輪迴中,實況卻是同樣的離樂,故自他平等一致。
(06) 雖然眾生都想離苦得樂,但在輪迴中,實況卻是同樣的得苦,故自他平等一致。

(07) 眾生都是無常性的,角色不定,多所變化,怨親不決定,不應差別對待,故自他平等一致。
(08) 佛只放棄眾生的煩惱,但永不放棄眾生,應學佛行,故自他平等一致。

(09) 眾生與我皆觀待緣起而有,所謂你、我、他,彼此皆互為觀待而成立,故自他平等一致。
(10) 眾生皆具佛性,皆具離苦得樂的意願與權利,沒有例外,故自他平等一致。

深刻定解上述理由,決定從今以後,對所有眾生平等看待、平等對待,不貪瞋愛憎有所差別,而串習自他平等法。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風由晶



註冊時間: 2008-11-01
文章: 164

發表發表於: 星期四 十月 18, 2012 9:40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偶感觉上师们。。。。。。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 Embarassed

一个课题完了之后,就来下一个更广大的课题,一直在挑战偶的极限~~~ Embarassed

感觉LIUWI 一直都在不小心的充当偶上师传话筒的角色。。。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iuwi



註冊時間: 2008-07-20
文章: 500
來自(可填): Taipei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十月 19, 2012 1:07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謝謝風由晶的肯定

是啊 冥冥中可以感覺到有一股能量在帶領與牽引著

感謝參與的同修們 陪伴著走在這條光的習修路上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iuwi



註冊時間: 2008-07-20
文章: 500
來自(可填): Taipei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一 十月 22, 2012 3:00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不論是誰,都曾經當過我的母親,故自他平等一致。

在修習佛學的路上,我們必須以菩提心作為修持的中心。
菩提心七因果教授,從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進入菩提心。
其中,知母念恩報恩是菩提心發起希求利他的基礎。
(輯自網路)

分享這一篇:菩提心~七因果教授

菩提心~七因果教授

講述者:拉帝仁波切

菩提心的教授可以稱為佛陀一切法門的心要,也是諸佛子修學的中心。
若是菩提心攝持,顯密都可以快速成辦,若無菩提心攝持,一切都無法成為成佛之因。
在《修心七要》中,阿底峽尊者為我們講述了七因果的修法。


平 等 捨

在未觀修七因果前,必須先觀修平等捨;
同一時間觀想面前有三個人,分別是敵人、親友與不認識的陌生人;
面對敵人的內心是嗔的狀態,面對親友時內心則是貪的狀態,面對不認識的陌生人內心則沒有太大的感受。

當面對敵人生起嗔的時候,要想自己為何產生如此的感受?
是因為他曾經傷害過我或我的親人,因此內心產生不滿而有嗔念。
面對親友會有貪,是因為他曾經幫助過我;
面對陌生人沒有任何特別的感覺,是因為他既沒有幫助過我也沒有傷害過我。

這時應如何想來調整自己的心?應把看待對方的時間往前拉長。

面對敵人時,雖然他這一生傷害過我,
但是把時間往前推,過去他一定曾經做過我的父母親或朋友,也曾經幫助過我;

面對親人時,要想今生他曾經幫助過我,但過去他一定也曾經傷害過我;

面對陌生人時,雖然他今生未曾幫助我或是傷害我,
對他沒有太大的感覺,但過去生他一定也曾經幫助過我或是傷害過我。

或許有人認為,在面對敵人的同時,
過去他曾經傷害過我,且今生他並沒有幫助我,所以沒必要觀修,
但是以「曾經幫助過我」的觀點來看,這是沒有差別的。

若一個人上半生曾經幫助過你,
下半生沒有幫助過你,這一生他是幫助過你;
去年幫助過你,今年沒有幫助你,也是幫助過你;
所以幫助的時間點在哪個階段是沒有差別的,他就是曾經幫助過你。

同樣的面對親人,在「傷害過我」的這個觀點上也是一樣的,
今生他沒有傷害我,但是他在過去的某個時點上一定也曾經傷害過我。

所以就「幫助過我」及「傷害過我」的觀點來看,眾生對我們而言都是一樣的。

相同的對陌生人,必須思惟他在過去生曾經幫助過我及傷害過我,
那跟今生曾經傷害過我的敵人及幫助過我的親人是沒有太大的差別的。

一直這樣的去觀想,到最後,
面前的這三個人在曾經幫助過我及傷害過我的這兩個點上是沒有太大的差別,
當能生起這樣真實的感受,慢慢的再拓展,擴大到整個生活的環境,
然後再擴大到整個國家,到整個地球,最後到整個六道有情。

如果可以對少數生起真實的感受,那就可以漸漸的將範圍擴大。

觀修平等捨是修七因果教授很重要的一環。
觀修平等捨對七因果教授來說是很重要的,它就如同大地一般,要在平坦的地上才能夠種植很多種的植物。

若無法藉由觀修平等捨斷除貪嗔,那想要生起菩提心是很難的,
所以若能在平等捨上灌下慈悲的水,很容易生起菩提心的。

知 母

觀修知母前,必須先探討我的身到底有沒有開端?
我們的身是沒有開端的,是有無窮盡的前身的,在輪迴中無數次,
所以我們需要母親也是無數次的。

如果對之前的觀修可以生起一定的感受,
然後再去思惟今生的母親不僅今生是我們的母親,過去也曾無數次是我們的母親,對這點有體會後,
再去思惟一切的眾生在過去無數次的輪迴投生中,都做過我的母親。

一開始必須思惟今生的母親,在過去也曾經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
週遭的親友在過去也曾經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
週遭的陌生人在過去也曾經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
更進一步,今生所面對的敵人,在過去也曾經無數次當過我的母親,對這些都有體會之後,
再慢慢的擴大到所居住的城市,然後是所居住的國家,然後是整個地球,再到一切的眾生。

念 恩

對於知母有一定的體會之後,接下來是念恩,今生的母親對我們的恩都很難以回報,一切的有情對我們的恩也一樣。今生的母親對我們的恩是我們都知道的,我們生下來還不如一條蟲,她辛苦的保護我們,慢慢的把我們扶養長大,讓我們明白一切的是非善惡,這都是母親賜與我們的。

之前知母時,對一切有情眾生都曾做過我母親的證量要生起是很難的,但不可以因此就放棄,要努力去思惟,然後再去思惟母親對我們的恩。平時就要多思惟今生的母親從小是如何把我們扶養大,她對我們的恩是如何的大開始練習起。

報 恩

一切有情眾生對我們的恩都如此難以回報,那應如何報此深恩呢?報恩的方式有很多種,給她食物,滿足她的欲望……等,但這些都不是究竟的,長遠的方式希望眾生都可以離苦得樂,所以在此是希望可以培養讓一切眾生都可以離苦得樂的這一顆心。

慈 心

對於知母、念恩、報恩等如果能生起一定的感受,透由這三者的力量,在內心就一定可以生起悅意的慈心。觀修的是希望一切有情眾生都可以獲得安樂的慈心。惟有對一切眾生心懷感恩,慈心才能普及。

悲 心

要觀修即將被殺的羊群或眾生,希望牠們可以早日脫離這樣的痛苦;或是到生病的人面前,希望他可以早日解脫痛苦。當這樣觀想有一定的量之後,就可以觀修到一切眾生,對於一切眾生都必須要面對這樣苦的逼迫,希望這些眾生都可以早日脫離這些苦的心,就叫做大悲心。

增 上 意 樂

之前希望一切眾生都可以脫離痛苦,光是用想的是不可能成辦的,所以在內心要生起透由自己的堅定修學,能讓眾生脫離痛苦的力量,這是與慈相應的增上意樂。

而讓眾生獲得一切安樂的慈心,光用想的也是不能成辦的,所以在內心生起透由自己的力量來成辦的與悲相應的增上意樂;所以增上意樂分為與慈相應及與悲相應的增上意樂。

菩 提 心

增上意樂是希望藉由一己的力量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心。
但反觀當下的我是不具足這樣的能力,
只有自利利他一切圓滿的佛才有,所有我們必須先生起為利一切有情而成佛的心。

但有人會質疑自己是否具有這樣的能力?能否成佛?這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擁有的暇身及所修學的法,與已成佛的溫薩巴大師都相同,
所以我們必須肯定自己有這樣的條件與能力,而發起一顆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

因此,如果想在內心培養一顆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
在此之前必須先培養增上意樂。
由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慈心、悲心最後到增上意樂,
前面六項都是因,透由這六者能成辦的就是菩提心的果。

以上輯自:拉帝仁波切講經—上士道(2008.12.14 於台北市中山女高)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iuwi



註冊時間: 2008-07-20
文章: 500
來自(可填): Taipei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五 十月 26, 2012 11:16 a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在藏傳佛教裡 有“自他相換”的教導
>或許就是 慈悲心(粉紅色之光-聖愛之光)最高的展現

分享這一篇:菩提心~自他相換教授

菩提心~自他相換教授

講述者:拉帝仁波切

自他相換包含七因果的內涵,但七因果的內容無法包含自他相換的法門。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提到自他相換的教授,相對於七因果教授,自他相換是比較難修的法類。


透由自他相換若想修菩提心,一開始要生起的是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以此為基礎來修自他平等,包括我在內的一切眾生都不想獲得一絲絲的苦,都想獲得快樂,在想離苦得樂的這一點上是相同的。

修學自他相換中的念恩與七因果教授的念恩是有差別的。

七因果教授的念恩是提到一切有情都與今生的母親相同。自他相換中的念恩,講的是一切有情眾生過去不僅是當我母親的時候對我有恩,即使沒有做母親時也都對我有恩,因為我們一切的受用都要靠他們的努力付出,才可以享用到,如同現在大家聽法的這棟大樓,背後也是有一群人辛苦的付出,我們才得以受用。

不僅吃、穿、用、喝的一切都是許多眾生付出努力之後,我們才到的。有些人會認為這一切都是我有錢才可以換得到的,實際上即使是你用的錢,也是要別人努力付出之後我們才有的──我們一開始由母胎中出生並不是手握著一把鈔票出來的。

就連修行的過程中,也必須依靠眾生才能觀修,才能得證量。既然一切都得靠眾生,從任何角度,包括修道的角度都不能少眾生,所以這樣的報恩是一種殊勝的報恩。

透由自他相換的念恩,所修的是一種殊勝的念恩,因為念恩的內涵與七因果教授不同,所以悅意慈也會不同。自他相換所生起的悅意慈的力量是比較強大的。

自 他 平 等

我和一切有情眾生都想離苦得樂,一開始觀想的範圍是比較小的,慢慢擴大到一切有情上,我與一切有情眾生都相同,都想離苦得樂。

思惟愛我執的過患及愛他執的勝利

接下來是由多門思惟愛我執的過患及愛他執的勝利。「過度的愛自己」這樣的行為有何過患?愛我執如同重病般不斷使我們得到痛苦,入行論中也講到世間的苦來自愛我執。

現今所面對的這一切我們不想面對的,都來自愛我執,來生墮入地獄惡道等也都來自愛我執。因為愛自己,所以傷害別人,卻讓自己來生墮入地獄、畜牲等地方受苦。

甚至說在今生有很多人受到各式各樣的疾病,及一切他不想面對的境界、事物,也都是源自於我愛執。像吃東西只照自己歡的方式,就會招來疾病,因為想保護自己,想讓自己吃好穿好,就會傷害很多人。

我愛執小至個人大至國家,都會造成很多的傷害,像現今世界如此動亂,就是因為各個國家的我愛執在作祟。

平常我們對地位比我們高的人就忌妒,對地位與我們相同的就愛比較,對地位低於我們的就會輕慢他們;對於別人得稱讚,會生起慢心;對別人的批評就生起忿恨與嗔怒,這一切都來自無始以來內心的愛我執。

上師薈供中講到,輪迴當中的眾生因為心中的愛我執不斷的增長與痛苦不斷的纏在一起,所以一直在輪迴中受苦,而釋迦世尊因為愛他執不斷的增長,給予一切眾生安樂,所以他超越輪迴,越來越快樂。

培養愛他執是很重要的,而且我們也有愛他執的理由,不管現前或將來,我們所受用的都來自眾生,我們沒有不愛護眾生的理由。以最簡單的方式來思惟愛我執的過患及愛他執的勝利就是:這世間的一切苦都來自愛我執,這世間的一切安樂都來自愛他執。

自 他 相 換

藉由多種方式來思惟愛我執的過患及愛他執的勝利之後,就要正式觀修自他相換的法門。

所謂的自他相換就是將之前過度愛自己而忽略別人的心換過來,
把愛自己的心換成放在其他有情身上,關懷其他有情而忽略自己。

實際上確實有正當的理由這樣做的:因為愛我執只會讓我們痛苦,愛他執卻可以讓我們成就無上的果位,希望每天都可以觀修自他相換,將愛自己的心轉向愛別人,忽略他人的心轉向忽略自己而愛護他人,就可以走向究竟圓滿的果位。

觀 修 取 捨

進一步再觀修取捨,專注悲心所緣修取的部份,專注於慈心所緣修捨的部份。
悲心所緣的就是苦,希望將一切有情眾生的苦由自己來取而代之,一開始先修取。

先專注於悲心的所緣來修取,一開始以地獄道來觀修:在炎熱地獄裡,所有的眾生被熱所苦,由此觀想生起他們的苦,
希望他們可以脫離苦,觀修他們的苦可以在一瞬間進入我們的身體,在這樣觀修的當下,希望他們可以脫離痛苦得到安樂。

在觀修取時,所取的是他人的痛苦,如炎熱地獄中的有情,他們的苦與熱化成一道黑色的光,這黑色的光會慢慢進入我的內心當中,融入我愛執中,讓他們得到安樂;寒冷地獄的冷,惡鬼道、畜牲道的苦也一樣,化成黑色的光進入我心續中的我愛執,讓所有的眾生都得到安樂。

從自己的苦開始觀想,然後推展到親友、陌生人、敵人、畜牲、惡鬼、地獄等一切有情眾生。在取的部份,所觀修的對相不包括上師及佛,但是捨的部份所觀修的對相就可以包含上師及佛。

慈心的所緣是快樂,我們所施捨的內容包括身體及善根。身體包括當下與未來,過去的已經消失,所以不在觀想範圍。

善根包括現在、過去、未來三世所造的善,所謂的善根就是對方需要什麼,現今所造的一切善,就會變現成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來去除他們當下所受的痛苦,使他們早日獲得安樂,如炎熱地獄的眾生需要冷水、涼風或冷氣,那我們的善根就會變成冷水、涼風、冷氣來去除他們的熾熱,使他們感到清涼的快樂。

在未觀修捨之前,也必須在內心生起一顆強而有力希望他人可以得到安樂的慈心,例如炎熱地獄的眾生,希望他們可以得到清涼;寒冷地獄的眾生,希望他們得到陽光、溫暖。觀想這些眾生在我觀想的同時,可以獲得這種溫暖、安樂的感受。

對於惡鬼道的眾生也要生起慈心,希望我們的身體、受用、三世所造的善根,可以變現成食物、衣物、飲水讓他們受用,感到安樂;對於被愚癡所覆的畜牲道,牠們需要智慧,希望我們的身體、受用、善根也可以化現成牠們所需要的,去除牠們的痛苦,讓牠們得到安樂。因為是畜牲道,所以希望牠們可以得到能分辨是非善惡的智慧。

對於人道,他們是有欲望的,希望他們可以得到想獲得的一切。而非天道,希望他們可以獲得在與天人交戰時所需的一切戰備。對於上師及佛,則希望可以變現成各式各樣美妙的供品,希望上師可以長久住世、常轉法輪,佛法可以弘揚開來。

因此在觀修取時,要培養強而有力的悲心,觀修捨時要培養強而有力的慈心,這與七因果教授是相同的。

菩 提 心

想要一切有情離苦得樂,實際上這都只是我觀想的內容,
並非實際如此,為了想讓一切成真,所以在內心生起相應的增上意樂,
而只有佛才可以真正的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所以要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

以上輯自:拉帝仁波切講經—上士道(2008.12.14 於台北市中山女高)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iuwi



註冊時間: 2008-07-20
文章: 500
來自(可填): Taipei

發表發表於: 星期二 十月 30, 2012 1:21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這世間的一切苦都來自愛我執,這世間的一切安樂都來自愛他執。

分享這一篇:所有世間樂 悉從利他生

所有世間樂 悉從利他生

講述者:索達吉堪布

所有世間樂 悉從利他生 一切世間苦 咸由自利成
何需更繁敘 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 且觀此二別

──《入菩薩行》第八品 靜慮 第129-130頌

所有世間的種種快樂都是從謀求別人的幸福而逐漸緣生的,而所有世間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於追求自己的安樂所暗中形成,這些道理簡單易曉,何必再多費唇舌呢?愚笨的凡夫不斷地追求自我利益卻得到痛苦,釋迦牟尼佛一向利益眾生而終成正覺,你們要仔細地觀照啊!「自利」和「利他」這兩方面的功過得失差距有多大呢?

世間眾生的安樂痛苦,按《俱舍論》所言:有身所感受與心所感受兩種,身心安樂也可分暫時與究竟兩種,暫時安樂包括了人天善道的種種圓滿與身心快樂,究竟安樂指大小乘聖者的解脫安樂,乃至最圓滿的成佛大樂。

這一切安樂的根本來源,即是利益眾生的發心和行為,也就是慈愛利益眾生的善法,這是無欺因果規律,是一切世出世間智者所遵循的善道。

在座諸人聽過不少因果公案,從中可以明顯看到世間人的種種安樂與出世聖者的圓滿福德安樂,皆來自於利他善法,甚至有些人以一念利他善心,而為後世感召了巨大的安樂果。

從反面來看,世間眾生的一切身心痛苦,從微不足道的冷熱之苦,乃至無間地獄的劇烈痛苦,皆來自於眾生狹隘卑劣的我執自愛,皆是由一心謀求自利的心念行為導致。

眾生這種自私自利之心如同毒樹種一樣,由它所長出的樹根、樹幹、樹皮、樹枝、葉、花、果等等,都會有著苦毒。大家看那些因果實例,對此應該有很深的感觸吧,哪怕只是一剎那肥己損他之心,也會導致無窮痛苦。

朗日塘巴格西的傳記中,記載著他所說的重要教言。格西教誡後人說:我看過許多甚深教言,從這些教言中,了知到「我」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利己是一切痛苦的淵源,利他是一切安樂的來源。

在《修心八頌》中總結出我們最重要的修法: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
在《佛子行》中也說過:諸苦生於欲自樂,諸佛生於利他心,是故自樂與他苦,真當交換佛子行。

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也教誡弟子:自欲樂生三界苦,利他心中生善樂,故隨人天之導師,應發無上菩提心。類似教言,大家去翻閱大乘經論,隨處都有,因為對大乘修行人來說,這是必須明白的道理。

世間任何痛苦都來自於“自愛”,任何安樂都來自於“愛他”。

對此大家不要只是在口頭上滑過去,如果想真實地進入大乘,得到暫時與究竟安樂,必須從內心對此生起刻骨銘心般的定解。為了自我,我們都曾無數劫墮落輪回惡趣,而自己所不執愛的眾生,卻是一切利樂之源,能如實認識這個真理,就會順利地步入大乘安樂道。

如同恰卡瓦格西所說:我是一切禍患痛苦的製造者,所以應該將一切災害苦受讓「我」承受;而他是一切功德的來源,所以應該恭敬利樂一切眾生。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iuwi



註冊時間: 2008-07-20
文章: 500
來自(可填): Taipei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一 十一月 05, 2012 7:35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提到自他相換的教授,
>相對於七因果教授,自他相換是比較難修的法類。

分享在宗喀巴大師所造《菩堤道次第廣論》中 有關“自他相換”的教導:

寂天菩薩自他交換的教授

淨蓮法師白話注釋(原文略)∕ 輯自:淨蓮上師佛學網站

修菩提心的次第當中,第二種傳承是依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的教典而修。

內容分三:第一、思惟能修自他交換的殊勝利益、及不能修自他交換的過患,
第二、如果藉由修習,自他交換的心一定能生起,第三、修習自他交換法的次第。
  
首先介紹思惟能修自他交換、及不能修自他交換的利益和過失。
   
思惟能修自他交換的殊勝利益、及不能修自他交換的過患,正如入行論中所說:「如果想快速地救護自己和他人出離生死,就應當修習自他交換,這個最密勝的妙行。」
  
又說:「一切世間所有的快樂,都是從利他中產生,一切世間所有的痛苦,都是從自利中生起。這麼淺顯的道理,又何須多說呢?但凡夫愚癡不明白這個道理,才會每天忙著自利,只有佛觀察到這兩者的差別,才能一心一意地行利他。若是不能將自己的快樂,和他人的痛苦真實交換,不但不能成佛,而且在生死輪迴中也沒有快樂可言。」
  
所以,應當好好地思惟:只是貪愛、執著自己的利益(我愛執),是一切衰損之門(因為我愛執,所以生貪瞋癡等煩惱,造作殺盜淫等惡行,結果不是墮在三惡道,就是生在貧窮、下賤的人中,諸根不具、短命多病、常遭不如意等事,故是一切衰損之門);若能貪愛、執著他人的利益(他愛執),則是一切圓滿之本(不但能成佛,就是生在人中,也有大權勢、大名稱、言威信、多長壽、智慧利等,所以是一切圓滿之本)。 
  
依寂天菩薩教典而修的第二部分,
是如果依上面所說的來思惟觀察,一定能生起修習自他交換的心。
  
就好比之前是怨敵,只要一聽到對方的名字,就不由自主地生起恐怖、厭惡的心。之後卻因為重修舊好而結為摯友,在分離的時候,反而引起很大的憂愁和苦惱。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呢?這一切都是因為心的愛執轉變的緣故。若依照這個道理來推論,現在要修習將自己看作他人、將他人看作自己,轉變的心念也能夠生起。
  
這個道理,就是入行論所說的:「就算再困難,也不應該退卻,這個自他交換的法門,都是由修習力(不斷不斷地串習,一直到轉變心意為止)所成就的。就像先前聽到怨敵的名字就生起畏懼,後來成為摯友相離時卻反而不樂,這種愛執的轉變,也是由薰習而起的。」
  
又說:「只要經常這樣串習,要把自身當作他身,應該是沒有什麼困難的。」
  
如果你還是這樣想,他身又不是我身,怎麼能生起「把他身當作是我身」的心呢?
  
你可以這樣思惟:這個身體,也是父精母血因緣和合而有的,本來就屬他人身體的一部分,只是因為過去串習力的緣故,才會生起我執。現在如果對於他身也能同樣修習愛執,把他身當作是我身的心就能生起。
  
正如入行論中所說:「你只是他人一滴精血的聚合體,卻虛妄執著以為是我。現在就這樣來修習,把他身當作是自身一樣地愛執。」
  
如果能夠善於思惟,能修自他交換的殊勝利益,以及不能修自他交換的過患,就會至誠愛樂修習這個法門,若是能不斷串習,自他交換的心就一定能生起。
   
依寂天菩薩教典而修的第三部分,是修習自他交換法的次第。
  
所謂的「自他交換」,或是說「把自己當作他人、把他人當作自己」的意思,並不是強迫自己接受他就是我,他的眼睛……等,就是我的眼睛……等,而是交換愛著自己、棄捨他人這兩種心的地位,將它轉變為愛著他人、棄捨自己。
  
同樣的,如果想改換「貪愛自己安樂、棄捨他人痛苦」的心,也是要把「我愛執」看作是怨敵、把「他愛執」看作是功德,這樣才能滅除「貪愛自己安樂、棄捨他人痛苦」的心,而做到「完全不顧著自己的安樂,一心只想為他除苦」。
  
修習自他交換法的次第分二:一、除其障礙;二、正明修法。
  
首先介紹除其障礙。

通常修習自他交換的心,會有兩種障礙。
  
第一種障礙,是堅決認為自、他各有自性。所謂自己的快樂、他人的痛苦,因所依身的不同,當然就產生不同的結果。自己的快樂,絕對不可能變成他人的快樂;他人的痛苦,也不可能成為自己的痛苦,就像青色、黃色,各有它自己的顏色,青色不可能變成黃色,黃色也不可能成為青色一樣。既然各有它的自性,當然心裡所想的就只是:為了自己,我要追求快樂、除去痛苦;對於他人的苦樂,則完全地輕視、棄捨。
  
該如何來對治第一種障礙呢?

應該經常思惟觀察:自、他並沒有各自的自性,所謂的自、他,只是互相觀待,所產生的一種妄覺。其實對於自己,也可以生起如他的心;對於他人,也可以生起如自的感覺。

就好像相對的兩座山,你站在此山,會生起對面是彼山的感覺;等你到了對山,又會對原本的此山產生彼山的感覺。所以,所謂的此山、彼山,只是互相觀待而有的妄覺,並不是真有此山、彼山的自性。這和青色的情況不同,青色不論誰看都是青色,絕對不會生起是其他顏色的妄覺。
  
正如集學論中所說:「要修自他平等使菩提心堅固,就應該親自觀察自、他只是互相觀待而成,並沒有它的自性。就好彼此岸和彼岸,只是互相觀待而有的妄覺,彼岸並非有彼岸的自性,到對岸觀時又成了此岸。同樣的,自己也沒有自己的自性,等到對方觀時又成了他人。」這就說明只是由觀待而假安立的名稱(自他、彼此),全部沒有它們的自性。
  
第二種障礙,是又想到他人的痛苦,對我並不會造成任何的傷害,因此沒有必要努力為他人除去痛苦。
  
該如何去除這個障礙呢?

就是思惟:如果說,他人的痛苦,不會傷害到我,所以我沒有必要努力為他人除苦的話,那麼,我們也不應該害怕老年的時候吃苦受罪,而在年少的時候努力積集財物,因為老年時的苦,並不會傷害到少年的緣故。
  
同樣的,手也不應該為腳來除去痛苦,因為是其他部分的緣故。
說老年、少壯;前生、後世,只是舉一個例子,說前天、後天;上午、下午……等,都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你說:年老、年幼,是時間的相續;手、腳,是身體(集聚)的一部分,和我們所說的自、他不同。

若是你這樣認為的話,就完全錯了!因為所謂的相續,是由很多剎那而假施設的,因此才有年老、年少的名稱;所謂的身體(集聚),也是由很多部分而假施設的,因此才有手、腳的名稱。雖然有種種的名稱,但卻沒有它們獨立的自體。所以,所謂自我、他我,也是由相續、集聚所假施設的名稱,並沒有它們的自性。
  
雖然自、他完全由觀待而起,並沒有它的自性。但由於無始以來,不斷串習我愛執的緣故,才會使它的力量愈來愈強,以致於對自己所受的苦不能忍受。現在如果開始修習他愛執,也能夠因為串習力的增長,而對他人所受的痛苦,生起不忍的心。(待續)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風由晶



註冊時間: 2008-11-01
文章: 164

發表發表於: 星期三 十一月 07, 2012 10:07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很好的分享~~~~~

自他交换,我原来对这个词有诸多的误解~~~

确实,虽然在理性思想的层面上 能够了悟到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但还会有些惯性的思维,认为,其实我与别人是不同的,我与别人的自性不是一个自性,我为什么要为他人承受痛苦呢,再说了,就算我为他人承受痛苦,他人领情吗? 还有,不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学习课程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业力吗,业力是可以交换的吗??等等这些思维,全都是建立在 分裂的基础上的。。。

有时候不看不知道,一看才发现,其实内在的分裂之念由来已久,其根深蒂固的程度,不是一次两次的释放就能够了事的~~~

不过,光的课程里,上师们安排的行星课程,估计就包含有自他交换的思想在内吧。。。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liuwi



註冊時間: 2008-07-20
文章: 500
來自(可填): Taipei

發表發表於: 星期四 十一月 08, 2012 8:39 pm    文章主題: 引言回覆


謝謝風由晶精采的分享

>我與別人的自性不是一個自性,我為什麼要為他人承受痛苦呢,
>再說了,就算我為他人承受痛苦,他人領情嗎?
>不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學習課程嗎,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業力嗎,
>這些思維,全都是建立在 分裂的基礎上的。。。

是啊 說的真好 點出了一些我們經常會陷入的迷失

>在理性思想的層面上 能夠了悟到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其實內在的分裂之念由來已久,
>其根深蒂固的程度,不是一次兩次的釋放就能夠了事的~~~

正是如此 很多道理 我們都懂 就是做不來 無法融入在生活中落實
能量是深入智慧而產生的 智慧又必須是經過不斷地親身經歷而證得的體悟

課程中是這麼說:

最偉大的真理來自於你們自己的個人經驗。一個人只有在他實踐真理的時候,他才真正了解真理。(第三級次藍色之光)

光的課程中的頻率,是為了幫助所有人類生命的融會與整合而設計的。
它是經由身體,經由細胞組織的改變而完成的。──愛瑟瑞爾上師的訊息


要恢復青春與活力,細胞體系必須接受生命是一種歷險,一種愛的選擇,一種造物主及宇宙造化的完美表達。將光的能量運用在清理細胞意識裏的恐懼是至關重要的。(行星六薄荷綠之光)

習修本課程的意義與價值 或許就在其中吧

* * * * *

在上主或一的法則中,指的是:在較高次元中沒有二元性的對立與分裂,只有不斷浮現、流動、發展及變化的創造過程。當你們走出人類個性自我的思想理念,融入在神性自我中時,便能全面瞭解宇宙中只有一個神,一個生命,一個心識,一個思想。(行星一 綠寶石之光)

一個生命或許也可以延伸解讀為 一個身體 甚至 一個細胞
一沙一世界 或許也就是這個意境吧

在生命被創造的太初時期,細胞就是一個極微的生命王國,在自己的表達中繁衍著。貯存在你們身體與心識中的是你們所有生命歷程的記錄。當光的能量在運作中被放大時,你們的體系就開始釋放生命歷程中的烙印,寬恕與改變的過程,使一些在你們身上的古老記錄進入全面的清理中。(行星三薄荷綠之光)

你們的身體是能量的聖殿,你們的頻率體系是一個與地球在和諧中活動的元素。觀想地球是一個存活的,有生命氣息的存在體,與你們的細胞體系是相應的。感受自己與地球是一體的。地球開始回應你們所煥發的光的頻率,你們與地球在進展與交流中展開了質的改變。(行星三薄荷綠之光)

作為一個個體,你們是眾宇宙的一個中心。在你們的身體中,存在著百億的小宇宙。在每個細胞中,微小的光的實體,透過原子生物粒子而運作。當你們將身體中的眾多宇宙整合成為一個整體時,一個更新的意識便在你們之內展開。「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是一個個體,也是含融所有體系的個體。(行星五粉紅色之光)

心靈源自於宇宙心識,並在這心識的環繞中,這是創造過程中的一部份。你們是獨特的個體,進入地球,在你們自由意志的選擇下,實現你們的欲望。沒有心靈,便沒有心智;沒有心智,心靈便不存在。心靈是內在本質,是一種移動的宇宙物質元素,存在於你們獨特的化身自我及不朽的大我中。心靈意識是創造性思想意識的基本元素。你們個體化的靈魂源自聖靈。(行星六橘色之光)

想著自己即是宇宙心識(Mind)。一旦你們融入在宇宙心識中,覺知自己即是宇宙心識,你們便能理解,你們的思想所在之處,便是你們所存之處。你們將發現自己存在於你們渴望存在的地方。感受自己即是宇宙的心靈意識,存在於當下的永恆中。(行星六 紫水晶之光)

* * * * *

當你們置身在這絢麗的金色之光的能量中時,許多人會發現,一旦你們的理性思想有著不同的進展方向,你的人生經驗也將開始獲得一種更深沉、更新的領悟。你不會再想要報復或修理那些曾經觸犯過你的人,因為你現在已明瞭,只有你自己是你唯一必須處理的。 (第一級次金色之光)

所有的治癒都必須回歸到我們的自身
因為我們就是生命中所有活動的創造者與表達者
零極限中的百分之百負責 或許也是其中的內涵吧

在這宇宙心識中,你們不是固定的結構體。將你們的心意識與身體連接,身體是與這心意識相配對的副本,協助身體對這些必要的經驗做出反應,以完成目標。心識的本質,可以將靈性本源的力量帶入有形世界中。(行星五粉紅色之光)

地球是一面鏡子,讓心靈意識的元素反映在物質層面上。它經由真理,靈性之光,經由宇宙心識無限的愛,將至善帶入物質層面中。你們的心靈創造外在生命的經驗。你們的心靈需要為你們所面對的每一層面負責。(行星六橘色之光)

你們可能從別人身上看到你們自己的影子。當你們從朋友或陌生人那兒看到你們自己自我的影子時,你們往往會為之震顫。他們所反映的出的思想或情緒,可能是你們希望能釋放的,或尚未理解的。當你們進入這些挑戰的狀況時,這些即成為你們的課題。(行星七橘色之光)

這圖形是「眾多的臉」,一個面向東方,一個面向西方。每一個及所有的臉都是相像的符號,都是彼此的鏡中倒影。橘色之光幫助你們學習開放自己,以新的方式去觀察、去理解,銜接所有差異,進入「一」的狀態中。我們都是一個意識,來自「全在」的較高心識。(行星七橘色之光)

>上師們安排的行星課程,估計就包含有自他交換的思想在內吧

以上所引用的課文 其中一些相關的教導 或許就有著“自他交換”的意涵吧

回頂端
檢視會員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
從之前的文章開始顯示:   
發表新主題   回覆主題    光的課程討論區 首頁 -> 光的課程習修園地 所有的時間均為 台北時間 (GMT + 8 小時)
前往頁面 1, 2  下一頁
1頁(共2頁)

 
前往:  
無法 在這個版面發表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覆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編輯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刪除文章
無法 在這個版面進行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phpbb-tw 維護製作